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洧川镇入选国家级!开封唯一!八宝小洧川迎来发展机遇

    信息发布者:杜东卫
    2019-05-13 15:55:07   转载


    10月23日,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政府联合发布《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100个省级经济发达镇中,认定11个镇为国家级经济发达镇,洧川镇榜上有名(开封市唯一一个)。

    洧川街景实拍

    划重点:开封唯一,全省仅11个!

    什么概念?要知道,咱们河南省

    一共有2100个左右的乡镇

    尉氏洧川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意见》指出,根据中央提出的经济发达镇认定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在100个省级经济发达镇中,认定新郑市龙湖镇、尉氏县洧川镇、嵩县车村镇、卫辉市唐庄镇、禹州市神垕镇、灵宝市豫灵镇、镇平县石佛寺镇、淮阳县四通镇、济源市承留镇、巩义市回郭镇、邓州市穰东镇等11个镇为国家级经济发达镇,其余89个镇仍为省级经济发达镇,享受与国家级经济发达镇相同的政策。在国家级经济发达镇中,选择2至3个综合实力强、常住人口多、城镇化率高的镇进行重点培育、示范带动。

    洧川实拍

    至于如何重点培育,小编不敢乱猜,不过咱尉氏洧川能被选中,获得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应该是没问题的!来,咱们在详细介绍洧川之前,不妨来投个票,看看多少老乡支持选中咱们尉氏洧川!

    洧川实拍

    洧川,因处于古洧水下游的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

    洧川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洧川由洧水穿境而过,古称黄帝之墟,轩辕近郊。唐虞夏商属豫州。周封太岳后隶许州。春秋归郑国,战国介韩、魏。秦代分属颍川、山川郡。汉朝两次封侯于此,称洧阳。公元596年和公元621年的隋、唐两朝,朝廷均在这里设置洧州,领七县。唐贞观元年州废,属尉氏、新郑县。

    北宋归属因唐制。靖康二年,金国大举犯宋。南宋岳飞曾进屯洧南筑蓄城。后金国占洧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金宣宗完颜珣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戊寅四月置洧川县,隶属开封府。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宋楼镇于今址。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

    清沿明制。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洧川县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阜民保、许村保、王尹保、双白保、朱曲保、东由保、西由保、王村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

    中华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今址称城厢镇。

    新中国成立初期洧川仍设县。1953年,全县分设一镇六区三十九乡,区域包含现双洎河以南长葛市的南席、古桥、石象(部分)、董村(部分)、大周(部分)和现双洎河以北尉氏县的洧川、朱曲、大马、岗李、四新(部分)、蔡庄(部分)等乡镇,版图总面积达527平方公里。今属尉氏县管辖的双洎河以北地区359平方公里,占68.12%;今属长葛市管辖的双洎河南岸地区168平方公里,占31.88%。南北纵长40公里,东西横宽30公里,周围100余公里。

    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县全境归属长葛县。洧川县建制,历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前后六代736年。

    1965年7月,原洧川县境双洎河以南地区仍属长葛县,原洧川县境双洎河以北地区悉数划归尉氏县,洧川冠以尉氏县洧川公社存名。

    1983年原洧川公社改为洧川乡,1988年撤乡建镇称洧川镇。

    洧川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雅士辈出,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众多。是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中州名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乡镇发展百强镇,开封市十八强乡镇,河南省科技示范乡镇,河南十一五建设成就十佳名镇,中州特色景观名镇,全国勤工俭学样板镇。

    洧川美食洧川镇历史悠久,地方特产数年采享誉省内外,风味小吃堪称一绝。洧川锅盔上下十八层,正面松软可口,背面黄焦酥脆,放置长年不坏;常湾村的豆腐能用麻绳串起来,可用秤钩挂着称,烹炸煎炒风味各异;拢单热豆腐细白、嫩软,为营养之佳品,老少皆宜。洧川羊肉烩豆腐亦是开封名吃之一,其味感浓香,鲜嫩羊肉配以正宗的洧川豆腐,以醇香顺口而文明方圆数百里。

    1、洧川锅盔馍

    传说在明朝,洧川有个叫黑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他的父亲因病卧床,黑娃每天除了到地里挖野菜以外,回来还要给父亲做饭。天长日久,他便练就了一手不俗的烹调技艺。

    后来,洧川在修建城门时,需要征用民工,黑娃便替父亲去了工地。工地上,由于人多活重,饭食也得不到保障,民工们困苦不堪。有一天,黑娃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放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在头盔内用柴火烧烤。过了一会儿,他从头盔内取出馍一尝,没想到酥脆可口,味道非常好。黑娃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一传十、十传百,这种风味独特的制作方法便流传了下来。2011年,洧川锅盔馍被评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洧川豆腐

    说起洧川豆腐,在当地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它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尉氏县洧川人制作豆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人民安居乐业,其孙刘安落户古镇洧川,他聪明伶利,深得刘邦喜爱。一次刘安为刘邦办了一件大事,被高祖封为淮南王。他为了感谢封赏,招揽天下方士,聚于本地牛皮山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以献给高祖。一次,一方士用黄豆腐后加入卤水,炼起丹来。谁知灵丹妙药没炼出来,却奇迹般地将白嫩细腻的豆腐给“炼”了出来。

    洧川豆腐与众不同,其表面呈琥珀色,刀口纯白,质地坚硬,手拿斤把块往地上甩,不出水、不毛边、不变形,该豆腐可用秤钩挂,也可用麻绳穿提,放到锅里炖不变形,煮不化,并且越炖越筋。

    3、洧川羊肉烩豆腐

    南宋朝廷奸臣弄权,赵构又怕岳飞迎二帝还朝而失去宝座,所以一天之内竟连下十二道金牌,火速催岳飞班师。在岳飞返京途中,曾在一古寺停留。方丈见民族英雄到此,送上香茶热情款待。方丈学问高深,他想:元帅奋战疆场,屡败金兵,令人敬佩,此番他回来,定是奸臣阴谋陷害忠良,凶多吉少,他暗示元帅不如造反,或是潜身林野、隐迹江湖,再另选良策。

    方丈难以直言,只得在送上岳飞最爱吃的烩豆腐时,故意将大块羊肉藏于碗底,请元帅用膳。岳飞吃时方丈用手示意翻一翻,岳飞这才发现碗底里还有一大块羊肉。岳飞明白方丈要他翻一翻的用意是要他造反,岳飞想:以身许国,一生立志恢复中原,雪国之耻,尽忠报国,圣上旨意怎好违抗。岳飞与方丈谈了自己的想法,方丈见他如此忠心不敢相劝了。岳飞离寺返京,不久便屈死在风波亭。消息传来,人们谈起这个吃羊肉烩豆腐的故事。就这样,这种羊肉烩豆腐也流传开来了。等到岳飞平反昭雪后,人们将羊肉放在豆腐的上面,成了经济实惠的羊肉烩豆腐,几百年来,成了著名的小吃!

    1、洧川城隍庙

    城隍庙即城隍办公审理阴间诉讼并接受香火之地也,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

    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政府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

    2、洧川南门

    洧川县城垛为柿花形状,传说只有出过状元的县才允许建柿花形的城垛,这是吕蒙正、刘理顺两个不同朝代的状元留给家乡人的特殊荣誉。南城门建后在城门通道顶端的正中央,从墙缝里顽强地长妯一棵柏树,至今已是五百余岁的高龄,枝繁叶茂,像一只金凤凰亭立城楼,俯睱全城,堪称奇景,她与北门(已毁)城楼顶的榆树遥相呼应,故有洧川南门到北门,百(柏)里有余(榆)的典故。

    洧川城墙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所筑,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县张恭复修,在五门各建门楼。明、清之际曾十二次复修扩建,女墙,楼垛、驶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

    3、洧川八景洧川历史悠久,自古名胜古迹,美丽景致,传说故事众多。

    明末清初,洧人整合当地美景,将“双洎流霞”、“鸿台听月”、“大沼捧莲”、“陈里清夜”、“阮林竹啸”、“吕祠爽秋”、“郑隧柏荫”、“灵冢夜雨”,合称洧川八景。

    洧川八景的秀丽风光,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学士,来洧观光游览,留下大量诗赋赞之!

    双洎流霞

    古溱洧二水,分别从密县、登封流出,在新郑一带汇流,今称双洎河。流经长葛又向东北,流入洧川境内,像一条银蛇向前蠕动,先弯进城西北又从城西绕道城的南边,接着又弯弯曲曲地向东南流去。所以这段河段古称“曲洧”,由于风景优美,故称曲洧流霞”,又称“双洎流霞”,是有名的洧川八景之一。

    “曲洧”本身又是一段弯弯的河水,宽宽的河床,两岸依依的垂柳,弯道里有绿洲、水鸟群集、鹰鸥飞舞、鱼儿在白白的浪花里翩跃,水面船帆来往穿梭。太阳射出万道光芒,照于此间,这里就像一条七色弯弯的彩虹。

    当太阳走进大隧涧时,反照的霞光更把“曲洧”映成了人间仙景,河面上渔歌唱晚,浣衣女子挽足捣衣,少男少女在河边嬉戏。古时,此地的风土民情是特别有代表性的。在东周时,就有了传统的“上巳节”,即每年的三月上旬逢巳之日,人们都到双洎河边招魂续魄,祈求平安,或用香薰草药沐浴。魏晋以后就固定在三月三日,内容也改成了水边宴饮和男女郊外春游,现在却变成古老的庙会形式。在古老的《诗经·溱洧》里描写的就是洧水两岸真实的民俗民风。

    据《洧川县乡土志》记载:南关外里许即双洎河流霞处也。指的是昔日洧川南关水港和今日洧川双洎河大桥东西两侧――仓李至常湾段。自西北至东南流向的双洎河段在夕阳西下时,映出的水天一色恍如红霞,景物入波,天光倒影,绘出的自然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双洎流霞”的诱人风光,让历代文人墨客来洧观光,并留下了不朽诗句,如“遗爱依依古渡头,天光倒影入波流,渔人笑谓斜阳客,一幅赤诚画里收。”“孤帆渡口晚阳舫,水巷双流过客经,一带霞光斜布处,俨然彩笔绘云屏。”“潺潺何处响流泉,曾有双龙斗此川;水映桃花飞片片,涛翻锦色漾涓涓;一帆棹坡惊风浪,万顷波含倒影天;遗爱芳声流不尽,临风怀古想前贤。”《双洎流霞》诗词三首

    (一) 清·孙禾相

    潺潺河水响流泉,曾有双龙什此川。

    水涌桃花飞片片,涛翻锦色漾涓涓。

    一帆棹破惊风浪,万顷波涵倒影天。

    邑爱芳声流不尽,临风怀古想前贤。

    (二) 贾鹏(生平不详)

    孤帆渡口晚扬舲,水港双流过客经。

    一带霞光斜布处,俨然彩笔绘云屏。

    (三) (作者姓名不详)

    遗爱依依古渡头,天光倒影入波流。

    渔人笑谓斜阳客,一副赤城画里收。

    鸿台听月

    鸿台,战国时韩王宫旧址,在洧川西北里许。《战国策·韩策一》:张仪说韩王曰: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大王之有已。”

    《清一统志·开封府一》曰: 鸿台冈 “在洧川县西半里。高十余仞,南北长十余里,首踞洧城,为邑之巨镇。上有鸿台二,各高数丈,中建玉皇阁,或叫翠微台,高出天际”。每值月光爽朗,举目相接,悄然如闻月中人语,故称鸿台听月。

    古人孙建章有诗证曰:“翠微岚色锁双台,荒径横斜天半开,月夜冯楹瓷眺望,清风恍送忤声来。”周穆王姬满曾游此地。昔人刘振声诗曰:“穆王当日登此台,喝断浮云月自来,八骏风驰何处是,惟余明月照苍台。”

    清康熙年间洧川知县王大作曾有诗曰:“战国雄疆几劫灰,韩王此地剩鸿台,故宫久说游糜鹿,老衲亲承辟草来……”

    数千年来,鸿台美景,屡有记载,久经不衰。

    《鸿台听月》诗词两首

    (一) 刘振声

    穆王当日此登台,喝断浮云月自来。

    八骏风驰何处是,惟呆明月照苍苔。

    (二) 于兆福

    中秋听月聚鸿台,皓首青丝共畅怀。

    周穆喝云天际远,嫦娥舒袖舞中来。

    吴刚击木宫商调,玉兔杨琴杵臼台。

    李杜乘风来对句,盈香艳桂醉中开。

    大沼捧莲

    大沼在洧川西北四里处的花桥刘、前宫坡,纵广二百余顷,四望无际。穆天子传云:天子饮许男于洧上,癸亥乘鸟舟龙座,浮于大沼,即此。昔时,居民在水浅地方,植荷其中,夏天荷叶捧莲,红花绿叶,灿若云锦,钓舟出没其间,风景优美,故曰“大沼捧莲”。后人有诗赞曰:“十里平波入洧川,乌舟龙卒化残烟。猶余活水来云壑,不断清香到画船。拾蛤滩中常宿鹭,采花迳里尽擎莲。几回远上沙堤望,想起西湖六月天。”

    《大沼捧莲》诗词三首

    (一) 吴家驹

    十里平波入洧川,鸟舟龙卒化残烟。

    犹余活水来云壑,不断清香到画船。

    拾蛤滩中常宿鹭,采花迳里尽擎莲。

    几回远上沙提望,想起西湖六月天。

    (二) 作者不详

    一水环港碧,亭亭五色莲。

    绿翻隋苑雨,红散汉宫烟。

    孤棹分香晚,双峰涌翠研。

    渔家高晒网,隐见夕阳边。

    (三) 魏一鳌

    瞉绉芳塘烟雨蒙,芙蓉万项袅香风。

    愿将一叶浮家去,自号烟波老钓翁。

    陈里清夜


    陈里是指洧川东南十五里的陈寔故里。

    陈寔(103一180),东汉人,出身卑微贫寒,一生为官清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深得民众拥戴。他“四辟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闻喜半岁,太丘一年。德务中庸,数敦不肃,政以礼成化行太谧。”后遭党锢之祸。被禁锢20年。党锢解除后,朝庭三诏居三公之位而不就。去世时,500人戴孝,3万多民众为他送葬,朝廷谥“文范先生”。《德星降世》《麦里掺金》《梁上君子》《难兄难弟》等典故都来自于他。他的品德流传后世,代代颂扬。陈寔故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故有“陈里清夜”之美誉。

    古人穆南木有诗赞曰:“明贤故里好停骖,剪独西窗清夜谈,话到投机忘坐久,邻鸡忽己扳更三。”

    阮林竹啸

    古传阮林在洧川东偏南十里左右的阮村,是阮籍故里也,旧属尉氏,后归洧川。

    阮籍(210一263),字嗣宗,阮禹之子。魏末晋初人,官魏散骑常侍。豁达不羁,寄情傲物。常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友善,酣饮村边竹林山中,史称“竹林七贤”。为拒晋武帝向其女求婚,醉六十日不言。善琴、箫,借以鸣志,著有《达庄论》及咏怀诗60余篇传世。当代京剧《阮籍醉梦》示意反贪。

    后人有诗赞曰:“竹林清风气新鲜,咏诗词高品七贤。心胸达阔怀畅饮,志高气扬千古传。”

    吕祠爽秋

    吕蒙正(946一1011),字圣功,祖籍洛阳。父龟图,多内宠,忌刘氏,将吕蒙正母子赶出家门,浪迹洧川朱曲,寓居窑洞。乞讨读书,得中状元,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官至宰相。吕蒙正为人正直宽厚,正道自持,遇事敢言,众臣之中,颇具声望。蒙正死后,乡人慕名慕德,筑冢建祠,以示纪念。

    墓祠位于朱曲小寨村内,占地4000多平方米。夯土筑墙,墓周有百米见方高达三丈的寨墙。门楣为“吕蒙正祠”字样。门前有南北大道,道旁竖有“吕蒙正养晦处”碑。凡路过官员至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以示敬仰。每值清秋,乡人谒陵,登高远望,空旷无际,爽气宜人。因此,时人有“吕祠爽秋”之赞。

    后人有诗赞曰:“吕公孝养德感人,才高量宽志气深。状元及第为丞相,秋爽吕祠化人心。”

    郑隧柏阴郑隧,即大隧山或曰牛脾山、逢母岗。上有春秋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隧道。地处洧川南偏西十里。北接洧纳,纵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岸壁立争高,中有坦途,可容轨,此为春秋时期郑庄公黄泉见母之地也。

    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胜景可观,故曰“郑隧柏阴”。上有颍考叔祠,春秋致祭。山下立有“郑庄公见母处”碑。

    北宋诗人苏轼游此曾留诗句——

    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惨。

    荒祠旁孤冢,古隧有残坎。

    千年惟茅焦,世亦贵其胆。

    不解此微言,脱衣徒勇敢。

    诗词《谒考叔祠》

    (一) 宋·王十朋

    衣冠肉食漫纷纷,谁解怀羹感悟君。

    颍谷封人虽贱士,却能纯孝至今闻。

    (二) 明·范守己

    遗羹悟主重天常,左史开编姓字香。

    地主古今严庙貌,村翁伏腊供椒奬。

    风生大隧常闻赋,云拥黄泉拟见姜。

    夹道森荫槐柏老,每因赡拜一彷徨。

    诗词《大隧歌》

    清·李梦阳

    隧中母隧中母,思启段段不举。

    不及黄泉是何语,颍人不来其奈汝。

    颍人不来犹之可,俎上分羹痛杀我。

    诗词 《登脾山》

    王大作

    驻马荒山眺岳宗,迢迢流水赋心从。

    云蒸大沼千涛雨,秋老鸿台万赖松。

    风土惭谐缘见惯,家乡无故人四重。

    范陵民物淳于古,岁月多情也恋侬。

    诗词《题颖考叔庙》

    清·何文明

    城颍誓黄泉,郑庄岂人子。

    遗肉告之悔,改过实此始。

    考危若纯臣,定剖至孝理。

    俾其武姜前,涕泣自请死。

    庶乎日月食,更氏皆仰自。

    教以隧而见,文过吾所鄙。

    融泄纵如初,前言谓何矣?

    盲史善善长,词不无溢美。

    至今作此诗,请题轩楹里。

    灵冢夜雨灵冢位于洧川北十五里柏岗砦古称东山的山脉上,相传为东周灵王的陵墓。山上陵地土寨环抱,松柏满岗,高耸入云,茂密无隙,每值夜幕降临,微风吹动,柏树枝叶磨磋,发出沙沙之音,似夜雨降临,故有“灵冢夜雨”之说。

    古人祖光作诗曰:云壑灵冢山坡寒,萃柏松下泄心眠。夜静风磨松柏响,疑是细雨落九天。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